【探究】“抗氧化劑”為什么反成“促氧化劑”?VC、VE……
抗氧化劑似乎無處不在,市面上無論是超級食品、護膚品,甚至是巧克力和紅酒中都號稱自己有抗氧化劑,不僅對健康有益,能夠對抗疾病甚至逆轉衰老。
但是很多抗氧化劑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既是抗氧化劑又是促氧化劑!讓我們來一步一步探個究竟。
抗氧化劑是什么?
抗氧化劑涵蓋范圍廣泛的分子,這些分子能保護其他分子免受氧化。氧化會損壞細胞中某些重要的分子,包括很多負責身體生物過程的DNA和蛋白質。細胞需要DNA分子才能夠正常運轉,所以如果DNA分子被損壞得過多,細胞就會發生功能缺失甚至導致死亡。這就是為什么抗氧化劑很重要,它們可以防止或減少這種損害。在身體中,不受控的氧化通常是由高度活躍的自由基分子引起的。
人為什么要補充抗氧劑?
正常身體內存在一套能清除活性氧的抗氧化系統,由大分子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等)與小分子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組成。既然抗氧化系統完全有能力保護自身免受氧化損害,為什么人們還要額外補充抗氧化劑呢?
一般認為,人體不能合成小分子抗氧化劑,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而大分子抗氧化酶的合成能力將隨著衰老逐漸減弱,不足以讓“正氣”(抗氧化活性)壓倒“邪氣”(活性氧)。因此,老年人適量補充抗氧化劑,可有助于消除炎癥反應中過量產生的活性氧,否則很可能促進衰老性疾病提前發生。
這些“抗氧化劑”也會成為“促氧化劑”
在外界惡劣環境,或受到細菌、病毒等因素誘發的病理條件下,機體抗氧化/氧化平衡系統被打破,易引發氧化損傷,并可能影響到健康及生產。所以很多人通過攝取VC、VE、硫辛酸等抗氧化物質,來彌補身體抵抗過氧化傷害之不足。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一些抗氧化物質在低劑量使用條件下表現抗氧化作用,而在高劑量作用下卻表現促氧化作用。
維生素C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強抗氧化劑,擁有強大的還原性,能通過還原作用消除有害氧自由基的毒性。最常見的作用就是預防壞血病,也可以用于各種急、慢性傳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疾病的輔助治療。
但它在過量的攝入條件下還可以作為促氧化劑。因為它在清除OH-時還會產生另一種叫做「半脫氫抗壞血酸負離子」的自由基,這種自由基如果不能及時清除,就會誘發一系列自由基鏈鎖反應,從而使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脂質過氧化,反而會對機體造成傷害。此外,多項研究證明,與其在低劑量下抗氧化作用相反的是,在高劑量的維生素C可通過多種途徑表現出促氧化作用。
維生素E是脂溶性抗氧劑,它可以保護細胞膜及細胞內的核酸免受自由基的攻擊。但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變為促氧化劑。在反應體系中,如有較多的鐵離子Fe3+存在,維生素E就能使其還原成為亞鐵離子Fe2+,而Fe2+是一個非常強的自由基反應激活劑,能夠激活一系列的自由基生成和反應。
還有α - 硫辛酸在清除活性氧ROS 過程中,可產生比原來ROS 氧化能力更強的氧化中間產物如含巰自由基( HSRS·) ,導致蛋白質氧化損傷,從而表現出促氧化效應。
此外,已被證明有抗氧化和促氧化雙重性質的物質還包括蘆薈提取物、綠茶酚、槲皮素等。由此可見,很多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質在其濃度或動物生理條件發生改變條件下也會表現出抗氧化→促氧化轉變的特點。
蝦青素為何不會成為促氧化劑?
蝦青素是繼維生素類、抗β-胡蘿卜素、花青素、葡萄籽、藍莓提取物之類之后的第四代抗氧化成分,其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c的6000倍。
除了抗氧化活性不同,天然蝦青素與其他抗氧化劑一個不同點是,蝦青素具有最全面的“高抗氧化”功效,其抗氧化過程非常完整。蝦青素不像一般的抗氧化劑如β-胡蘿卜素、番茄紅素、玉米黃質等,僅僅是簡單的中和了體內的自由基。這些“中和后分子”將一直停留并堆積在體內,缺少完善的處理,反而成為“助氧化劑”
經研究證明,β-胡蘿卜素和番茄紅素由擾亂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反而有促氧化效應,而蝦青素雖然也屬于類胡蘿卜素,但能很好的穩定細胞膜,呈現強大抗氧化特性,天然蝦青素則會附屬在自由基體上,永遠地終止自由基的破壞性連鎖反應,且本身不會變成助氧化劑。
人的生命的活動是復雜又相對穩定的。抗氧化劑功能強大,種類越越來越多,我們在選擇時,根據自身情況,科學合理使用,來平衡體內抗氧化系統是必要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抗氧化,不能過量的補充,否則抗氧化可能反成促氧化,賠了夫人又折兵。